9608
颱風到底是怎麼命名?
颱風到底是怎麼命名?有一定的規則嗎?
颱風的命名颱風的命名「颱風」 (Typhoon) 是台灣4大天然災害之首
在以往並無統一名字
普通都按每年發生次序編號(如日本及中國大陸)
國際間並無統一規定。
但當同時有2、3個颱風形成時
發布訊息或警報常會發生混淆現象。
於是在1947年美國駐關島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簡稱 JTWC)
開始對每次發生的颱風予以定名
以資分辨。
定名的原則是北半球180度以西
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4組女性名字 (每組21個名字
4組共計84個名字)
週而復始
輪流使用;北半球180度以東
另定數組女性名字使用。
至於南半球所發生的颱風
則用男性名字。
如此即可分辨颱風所發生的區域和先後的次序而不致混亂。
1979年由於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
政治力量壓力升高
導致JTWC不得不再將颱風名稱重新以男女相間名字命名
全部仍以4組共84個
此可說是第2代的颱風名字。
1990年由於第2代颱風名字已使用多年
且有些颱風曾造成重大災害
JTWC再次大幅修改了颱風名稱。
這次修改的特色與第2代類似
也是男女相隔命名
但每組卻增加了兩個
即每組23個
有4組
共92個颱風名稱輪流使用
這可稱為第3代颱風名稱。
1996年
JTWC第4度將第3代颱風名稱大幅更名
基本上還是採4組
每組23個名字
總共92個。
颱風的編號是用4位數字編列
前2位表示年代
後2位表示當年颱風的發生順序
例如「編號9608賀伯颱風」
即表示賀伯颱風為在公元1996年在北太平洋西部所發生的第8個颱風
此即為第4代颱風名稱。
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
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
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
除編號維持現狀外
颱風名稱全部更換
編列為140個
共分5組
每組28個
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
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
並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
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
不是慣用人名
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
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
十分複雜而不規律。
為因應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的變革
自89年1月1日起
台灣中央氣象局報導颱風消息時
都改以編號為主
颱風委員會之國際命名為輔。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局)颱風的命名「颱風」 (Typhoon) 是台灣4大天然災害之首
在以往並無統一名字
普通都按每年發生次序編號(如日本及中國大陸)
國際間並無統一規定。
但當同時有2、3個颱風形成時
發布訊息或警報常會發生混淆現象。
於是在1947年美國駐關島的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簡稱 JTWC)
開始對每次發生的颱風予以定名
以資分辨。
定名的原則是北半球180度以西
按英文字母順序排列4組女性名字 (每組21個名字
4組共計84個名字)
週而復始
輪流使用;北半球180度以東
另定數組女性名字使用。
至於南半球所發生的颱風
則用男性名字。
如此即可分辨颱風所發生的區域和先後的次序而不致混亂。
1979年由於美國女權運動的興起
政治力量壓力升高
導致JTWC不得不再將颱風名稱重新以男女相間名字命名
全部仍以4組共84個
此可說是第2代的颱風名字。
1990年由於第2代颱風名字已使用多年
且有些颱風曾造成重大災害
JTWC再次大幅修改了颱風名稱。
這次修改的特色與第2代類似
也是男女相隔命名
但每組卻增加了兩個
即每組23個
有4組
共92個颱風名稱輪流使用
這可稱為第3代颱風名稱。
1996年
JTWC第4度將第3代颱風名稱大幅更名
基本上還是採4組
每組23個名字
總共92個。
颱風的編號是用4位數字編列
前2位表示年代
後2位表示當年颱風的發生順序
例如「編號9608賀伯颱風」
即表示賀伯颱風為在公元1996年在北太平洋西部所發生的第8個颱風
此即為第4代颱風名稱。
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
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
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
除編號維持現狀外
颱風名稱全部更換
編列為140個
共分5組
每組28個
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
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各提供10個
並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
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
不是慣用人名
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
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
十分複雜而不規律。
為因應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對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命名的變革
自89年1月1日起
台灣中央氣象局報導颱風消息時
都改以編號為主
颱風委員會之國際命名為輔。
------------------------------------------颱風命名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
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
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
除編號維持原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
颱風名稱將由以往使用的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
編列為140個
共分5組
每組28個
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
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
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
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oint Typhoon Warning Center
簡稱JTWC)統一命名
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
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
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
不是慣用的人名
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
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
十分複雜而不規律。
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
做了民意調查
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
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根據2000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決定
更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部分颱風名稱
此訊息並刊登在2001年10月份颱風委員會秘書處所出版之「颱風委員會2000年回顧」文獻中刊載。
其中泰國氣象局提出四個颱風名字修改其英文拼字
分別為Vipa改為Wipha、Megkhla改為Mekkhala、Kularb改為Kulap及Ramasoon改為Rammasun
修正原因為依照泰文發音而言
原英文字母拼法有誤。
另外2個則完全替換
Morakot取代Hanuman(原泰國提供之命名)及Aere取代Kodo(原美國提供之命名)。
Hanuman被替換原因為印度氣象局提出反對使用Hanuman一語作為颱風名字
因它與宗教觀點有衝突
Hanuman乃印度神祇之一
因此替換成Morakot
Morakot之原意為綠寶石。
Kodo被替換原因為其發音近似米克羅尼西亞語另一不雅文字
因此替換成Aere
Aere係馬紹爾語
表示風暴的意思。
2004年另有四個颱風名字更換
Peipah取代Vamei(原澳門提供之命名)、Matmo取代Chataan(原美國提供之命名)、Nuri取代Rusa(原碼來西亞提供之命名)及Molave取代Imbudo(原菲律賓提供之命名)。
以下為最新版之颱風名稱國際命名、中文音譯(台灣/香港)及原文涵義對照表。
來源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柬埔寨DamreyKong-reyNakriKrovanhSarika丹瑞/達維康瑞/康妮娜克莉/娜基莉科羅旺/科羅旺莎莉佳/莎莉嘉象女子名花名樹名鳥名中國大陸LongwangYutuFengshenDujuanHaima龍王/龍王玉兔/玉兔風神/風神杜鵑/杜鵑海馬/海馬雨神(龍王)兔子(玉兔)風神花名(杜鵑)海馬北韓KirogiTorajiKalmaegiMaemiMeari奇洛基/鴻雁桃芝/桃芝卡玫基/海鷗梅米/鳴蟬米雷/米雷候鳥花名海鷗蟬鳴回音香港Kai-takMan-yiFung-wongChoi-wanMa-on啟德/啟德萬宜/萬宜鳳凰/鳳凰彩雲/彩雲馬鞍/馬鞍機場名水庫名鳥名建築物名山名日本TembinUsagiKammuriKoppuTokage天秤/天秤烏莎吉/天兔卡莫里/北冕柯普/巨爵陶卡基/蝎虎天秤座天兔座北冕座巨爵座蝎虎座寮國BolavenPabukPhanfoneKetsanaNock-ten布拉萬/布拉萬帕布/帕布巴逢/巴蓬凱莎娜/凱薩娜納坦/洛坦高原淡水魚動物樹名鳥澳門ChanchuWutipVongfongParmaMuifa珍珠/珍珠梧提/蝴蝶王峰/黃蜂芭瑪/芭瑪梅花/梅花珠寶蝴蝶黃蜂葡式料理花名馬來西亞JelawatSepatNuriMelorMerbok杰拉華/杰拉華聖帕/聖帕如麗/鸚鵡米勒/茉莉莫柏/苗柏鯉魚淡水魚鸚鵡茉莉鳩類米克羅尼西亞EwiniarFitowSinlakuNepartakNanmadol艾維尼/艾雲尼菲特/菲特辛樂克/森垃克尼伯特/尼伯特南瑪都/南瑪都暴風雨神花名女神名戰士名著名廢墟菲律賓BilisDanasHagupitLupitTalas碧利斯/碧利斯丹娜絲/丹娜絲哈格比/黑格比盧碧/盧碧塔拉斯/塔拉斯速度經驗鞭撻殘暴銳利南韓KaemiNariChangmiSudalNoru凱米/格美納莉/百合薔蜜/薔薇舒達/蘇特諾盧/奧鹿螞蟻百合薔薇水獺鹿泰國PrapiroonWiphaMekkhalaNidaKulap巴比侖/派比安韋帕/韋帕米克拉/米克拉妮妲/妮妲庫拉/玫瑰雨神女子名雷神女子名玫瑰美國MariaFranciscoHigosOmaisRoke瑪莉亞/瑪莉亞范斯高/范斯高海高斯/海高斯奧麥斯/奧麥斯洛克/洛克女子名男子名無花果漫遊男子名越南SaomaiLekimaBaviConsonSonca桑美/桑美利奇馬/利奇馬巴威/巴威康森/康森桑卡/桑卡金星樹名山脈名風景區名鳥名柬埔寨BophaKrosaMaysakChanthuNesat寶發/寶霞柯羅莎/羅莎梅莎/美莎克璨樹/燦都尼莎/納沙花名鶴樹名花名漁民中國大陸WukongHaiyanHaishenDianmuHaitang悟空/悟空海燕/海燕海神/海神電母/電母海棠/海棠美猴王海燕海神女神名海棠北韓SonamuPodulPongsonaMindulleNalgae蘇納姆/清松普都/楊柳彭梭娜/鳳仙敏督利/蒲公英奈格/尼格松樹柳樹花名蒲公英翅膀香港ShanshanLinglingYanyanTingtingBanyan珊珊/珊珊玲玲/玲玲妍妍/欣欣婷婷/婷婷班彥/榕樹女子名女子名女子名女子名榕樹日本YagiKajikiKujiraKompasuWashi雅吉/摩羯卡杰奇/劍魚柯吉拉/鯨魚康伯斯/圓規瓦西/天鷹摩羯座劍魚座鯨魚座圓規座天鷹座寮國XangsaneFaxaiChan-homNamtheunMatsa象神/象神法西/法茜昌鴻/燦鴻南修/南川馬莎/麥莎象女子名樹名河流魚名澳門BebincaPeipahLinfaMalouSanvu貝碧佳/貝碧嘉琵琶/琵琶蓮花/蓮花瑪瑙/瑪瑙珊瑚/珊瑚牛奶布丁寵物魚花名珠寶珠寶馬來西亞RumbiaTapahNangkaMerantiMawar倫比亞/溫比亞塔巴/塔巴南卡/浪卡莫蘭蒂/莫蘭蒂瑪娃/瑪娃棕櫚樹鯰魚波羅蜜樹名玫瑰米克羅尼西亞SoulikMitagSoudelorRananimGuchol蘇力/蘇力米塔/米娜蘇迪勒/蘇廸羅蘭寧/雲娜谷超/古超酋長頭銜女子名著名酋長哈囉香料名菲律賓CimaronHagibisMolaveMalakasTalim西馬隆/西馬侖哈吉貝/海貝思莫拉菲/莫拉菲馬勒卡/馬勒卡泰利/泰利野牛迅速硬木強壯有力刀刃南韓ChebiNoguriKoniMegiNabi奇比/飛燕諾古力/浣熊柯尼/天鵝梅姬/鮕魚娜比/彩蝶燕子浣熊天鵝鯰魚蝴蝶泰國DurianRammasunMorakotChabaKhanun榴槤/榴槤雷馬遜/威馬遜莫拉克/莫拉克佳芭/暹芭卡努/卡努榴槤雷神綠寶石芙蓉花波羅蜜美國UtorMatmoEtauAereVicente尤特/尤特麥德姆/麥德姆艾陶/艾濤艾利/艾利韋森特/韋森特颮線大雨風暴雲風暴男子名越南TramiHalongVamcoSongdaSaola潭美/潭美哈隆/夏浪梵高/環高桑達/桑達蘇拉/蘇拉薔薇風景區名河流名紅河支流動物名
參考資料
http://ttic.myweb.hinet.net/P2/P2.htm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
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
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
除編號維持現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
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
編列為140個
共分5組
每組28個
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
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
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
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統一命名
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
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
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
不是慣用的人名
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
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
十分複雜而不規律。
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
做了民意調查
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
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根據2000年11月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決定
更改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部分颱風名稱
此訊息並刊登在2001年10月份颱風委員會秘書處所出版之「颱風委員會2000年回顧」文獻中刊載。
其中泰國氣象局提出四個颱風名字修改其英文拼字
分別為Vipa改為Wipha、Megkhla改為Mekkhala、Kularb改為Kulap及Ramasoon改為Rammasun
修正原因為依照泰文發音而言
原英文字母拼法有誤。
另外2個則完全替換
Morakot取代Hanuman(原泰國提供之命名)及Aere取代Kodo(原美國提供之命名)。
Hanuman被替換原因為印度氣象局提出反對使用Hanuman一語作為颱風名字
因它與宗教觀點有衝突
Hanuman乃印度神祇之一
因此替換成Morakot
Morakot之原意為綠寶石。
Kodo被替換原因為其發音近似米克羅尼西亞語另一不雅文字
因此替換成Aere
Aere係馬紹爾語
表示風暴的意思。
2004年另有四個颱風名字更換
Peipah取代Vamei(原澳門提供之命名)、Matmo取代Chataan(原美國提供之命名)、Nuri取代Rusa(原碼來西亞提供之命名)及Molave取代Imbudo(原菲律賓提供之命名)。
最新版之颱風名稱國際命名及中文音譯對照表如附表一
颱風名稱國際命名及原文涵義對照表如附表二。
依照世界氣象組織於1998年12月在菲律賓馬尼拉召開的第31屆颱風委員會決議
自西元2000年元月一日起
在國際航空及航海上使用之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地區颱風統一識別方式
除編號維持現狀外(例如西元2000年第1個颱風編號為0001)
颱風名稱將由現行4組92個名字全部更換
編列為140個
共分5組
每組28個
這些名字是由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海域國家或地區
14個颱風委員會成員所提供(每個成員提供10個)。
此名稱將由設於日本東京隸屬世界氣象組織之區域專業氣象中心(RSMC)負責依排定之順序統一命名。
至於各國(或地區)轄區內部之颱風報導是否使用這些颱風名稱
則由各國(或地區)自行決定。
西北太平洋及南海颱風自1947年開始由設於關島的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統一命名
早期命名方式全以女性名字依英文字母排列命名
1979年開始改以男女名字相間的順序命名
沿用迄今。
由於新的140個颱風名字原文來自不同國家及地區
不是慣用的人名
而是包括動物、植物、星象、地名、人名、神話人物、珠寶等各詞
且非按英文A至Z的排序
十分複雜而不規律。
中央氣象局為了慎重起見
做了民意調查
超過七成四的民眾認為颱風消息報導以颱風編號為主
輔以國際颱風命名較為合適。
香港 Shanshan Lingling Yanyan Tingting 珊珊/珊珊 玲玲/玲玲 妍妍/欣欣 婷婷/婷婷 香港人命名真的很........想像一下新聞報導